爱汉语网(2cn.cn)

汉字

  • wǎn
  • yuān
  • ㄨㄢˇ
  • ㄩㄢ
宛
  • 8画
  • PQBB
  • 上下结构

  • 宛字解释
  • 引证解释

汉字“宛”的字义解释

[wǎn]

1.曲折:委~。~妙(声音婉转动听)。~转(zhuǎn)(a.辗转;b.同“婉转”)。

2.仿佛:~然。~如。~若(仿佛,好像)。

3.姓。

[yuān]

〔大~〕古代西域国名,在中亚西亚。

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“宛”字

宛[wǎn]

〈动〉

  1. (形声。从宀(mián),夗(yuàn)声。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。本义:弯曲)

  2. 同本义

    宛,屈草自覆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宛宛黄龙。——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

    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

    又如:宛妙(事物屈曲美妙);宛虹(弯曲的虹);宛曲(辗转;曲折);宛委(弯曲;曲折);宛宛(盘旋屈曲的样子;山川道路蜿蜒曲折);宛燀(回旋盘曲)

  3. 晃荡;摇动

    晴野霞飞绮,春郊柳宛丝。——白居易诗

  4. 释散

    纷乎宛乎。——《庄子》。成玄英疏:“纷纶宛转,并释散之貌也。”

〈形〉

  1. 委婉;婉转

    一面收拾礼物,径往东京,投宿省院诸官,令其于天子之前,善言启奏,别作宛转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
    又如:宛款(委婉诚恳);宛曼(柔媚;婉转曼妙);宛畅(婉转流畅);宛笃(婉曲而诚挚);宛态(含蓄曲折的情态);宛折(婉转曲折)

  2. 温柔。

    如:宛约(形容步态柔美);宛顺(和顺;柔顺)

  3. 凹入;低洼

    子之汤兮,宛丘之上兮。——《诗·陈风·宛丘》。毛传:“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。”

  4. 隆起

    宛中宛丘。——《尔雅·小宛》。郭璞注:“宛,谓中央隆高。”

  5. 顺利;顺遂

    天为粤宛,草木养长,五谷蕃实秀大。——《管子》

  6. 宛彼鸣鸠,翰飞戾天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

〈副〉

  1. 似乎,好像;仿佛

    宛然可遇。——清·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

    宛然尚在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   又如:宛肖(逼真;极像);宛类(很像)

  2. 事物真切可见,历历在目。

    如:宛尔(明显的样子;真切的样子)

  • 宛字相关
  • 外文翻译

英语: seem, as if, crooked

法语: comme si

德语: gleich, ähnlich ,Wan (Eig, Fam)

  • 说文解字
  • 康熙字典

『说文解字』

屈草自覆也。从宀夗声。惌宛或从心。于阮切

『说文解字注』

(宛)屈艸自覆也。上文曰奥、宛也。宛之引伸义也。此曰屈艸自覆者、宛之本义也。引伸爲宛曲、宛转。如尔雅宛中宛丘、周礼琬圭皆宛曲之义也。凡状皃可见者皆曰宛然。如魏风传曰宛辟皃、唐风传曰宛死皃、攷工记注惌小孔皃皆是。宛与薀。薀与?。声义皆通。故方言曰宛蓄也、礼记曰兔爲宛脾、春秋䋣露曰鹤无宛气皆是。从宀。夗声。夗、转卧也。亦形声包会意。于阮切。十四部。

(惌)宛或从心。函人爲甲。眡其钻空。欲其惌也。郑司农云。惌、小孔皃。惌读爲宛彼北林之宛。按爲当作如。先郑不云宛惌同字。许乃一之。

〔古文〕惌【唐韵】【正韵】于阮切【韵会】委远切,音琬。【说文】屈草自覆也。

又宛然犹,依然。【诗·秦风】宛在水中央。【注】宛然,坐见貌。【魏风】好人提提,宛然左辟。【注】宛然,让之貌。

又丘名。【尔雅·释丘】宛中,宛丘。【又】丘上有丘爲宛丘。【注】宛谓中央隆高。

又平声。【玉篇】【集韵】【类篇】于袁切,音鸳。大宛,西域国名,去长安万二千五百里。

又县名。【一统志】宛,本申伯国,春秋时属晋,战国爲韩宛邑,秦爲宛县,汉因之,明属南阳府。

又姓。【左传】郑大夫宛射犬,楚大夫宛春。

又去声,于愿切,音苑。小也。【诗·小雅】宛彼鸣鸠。【注】宛,小貌。

又入声,纡勿切,音郁。【史记·仓公传】寒湿气宛。与苑郁通。

又叶于云切,音熅。【前汉·班固叙传】汉武劳神,图远甚勤。王师啴啴,致诛大宛。

  • 相关问答
  • 网络释义

  • 问:宛字的拼音(音节)是?

    答:宛字是一个多音字,拼音(音节)是:wǎn / yuān

  • 问:宛字共多少画?偏旁部首是什么?

    答:宛字共8画,部首是:宀。

  • 问:宛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?

    答:宛字是上下结构,宛的笔画顺序:点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点、横折钩、竖弯钩。

宛,我国常用汉字,属于多音字;另有南阳市简称和姓氏等义项名。“宛”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。宛,即反映了“盆地”的地貌特征,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。《说文解字》:宛,屈草自履也,从宀、夗声。其义:①“四方高中央下”,符合南阳西、北、东三面环山,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;②“屈草自覆”为芳草盖地,植被葱绿貌。春秋初期,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,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,吕、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。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,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,便在这里建置宛邑,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。宛之名,即自此而始。其后,宛由地域名,演变成为“宛城”、“宛县”、“宛州”、“上宛县”等,时至今天,“南阳市”和“宛城区”均以“宛”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。(来源:百度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