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词语解释
- 引证解释
昆虫,身体黑褐色,触角很长,后腿粗大,善于跳跃。尾部有尾须一对。雄的好斗,两翅摩擦能发声。生活在阴湿的地方,吃植物的根、茎和种子,对农业有害。也叫促织,有的地区叫蛐蛐儿。
亦作“螅蟀”。昆虫名。黑褐色,触角很长,后腿粗大,善于跳跃。雄的善鸣,好斗。也叫促织。
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十月蟋蟀入我牀下。”《逸周书·时训》:“螅蟀居辟。” 朱右曾 校释:“螅蟀生土中,有翼而未能飞,但居壁上。辟、壁同。” 叶圣陶 《隔膜·母》:“风也不起,蟋蟀也不叫,花间小虫跳跃的微声也没有。”
《诗·唐风》篇名。小序谓刺 晋僖公 “俭不中礼”。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 印段 赋《蟋蟀》。 赵孟 曰:‘善哉,保家之主也!吾有望矣。’”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独俭嗇以齷齪,忘《蟋蟀》之谓何。” 薛综 注:“《蟋蟀》,《唐》诗刺俭也,言独为节爱,不念《唐》诗所刺邪!” 唐 韩愈 《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》诗:“地失嘉禾处,《风》存《蟋蟀》辞。”
象声词。
清 采蘅子 《虫鸣漫录》卷一:“同伴中但闻楼板蟋蟀声,如相拥而行者。”
- 相关字义
- 国语辞典
- 网络解释
蟋蟀
xī shuàiㄒㄧ ㄕㄨㄞˋ动物名。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,属节肢动物。体型圆长,为黑褐色,触角细而长,后肢长大,善于跳跃。雄虫翅上有发声器,以两翅摩擦而发声。性好斗。蟋蟀本性怕光,栖身于土中或石砾下,以植物为食,是农作物的害虫。
也称为「懒妇」、「蛐蛐儿」、「趋趋」、「促织」、「吟蛩」、「王孙」。蟋蟀(昆虫纲动物)
蟋蟀(xīshuài)(Gryllulus;Gryllus)无脊椎动物,昆虫纲,直翅目,蟋蟀总科。亦称促织,俗名蛐蛐、夜鸣虫(因为它在夜晚鸣叫)、将军虫、秋虫、斗鸡、促织、趋织、地喇叭、灶鸡子、孙旺,土蜇,“和尚”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。据研究,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,至少已有1.4亿年的历史,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。
全世界已知22亚科55族595属(包括17个化石属),约4649种(亚种)(包括50个化石种)。该科昆虫体长大于3mm,缺少鳞片;触角丝状,长于身体;跗节3节,前足为步行足,胫节常具鼓膜听器,后足为跳跃足;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;雌性产卵瓣发达,呈刀状、矛状或长板状。
(来源:百度百科)- 蟋xx
- xx蟀
蟋字在开头的词语
蟀字在最后的词语